Friday, December 31, 2010

關於2010年的十大好書

日本作家恩田陸在《終局END GAME》最後談到自己在某本雜誌的訪問中提到擁有「讀者體質」,一年看200本書這件事。我想自己可能也有那樣的「讀者體質」,今年我看了122本書,覺得閱讀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相同的文字相異的排列組合,竟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然而喜歡的書又和喜歡的作家不同,我想等我再看過更多的書之後再來想想我最喜歡的十大作家。

關於2010年的十大好書:

*《八百萬種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 勞倫斯.卜洛克
*《無知》L'Ignorance - 米蘭.昆德拉
*《險路》No Country for Old Men - 戈馬克.麥卡錫
*《縫》 - 張耀升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 沙林傑
*《螞蟻》Les Fourmis - 柏納.韋伯
*《兔子,快跑》Rabbit, Run - 約翰.厄普代克
*《中性》Middlesex - 傑佛瑞.尤金尼茲
*《第六病房》Ward Number 6 - 契訶夫
*《給米蓮娜的信:卡夫卡的愛情書簡》 - 法蘭茲.卡夫卡

張耀升的《縫》書中收錄七則短篇故事,書名在每一則短篇中都存在著不同的意義,是人與人之間的裂縫還是需要縫補的關係,可以從故事中去感受書名所要傳達的深長意味。第一則短篇《縫》,驚悚詭譎中充滿閱讀的驚喜我很喜歡, 《螳螂》那種彷彿看過又不斷重複的文字與《藍色項圈》和《友達》之間微妙的關聯都很有意思,是一本比較偏向灰暗沉重的短篇小說,但每個文字卻像封面般一針一針深刻的縫進我心裡。

美國作家沙林傑J.D. Salinger於1951年發表的小說《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我很喜歡Holden和妹妹之間的對話,我永遠都記得妹妹問Holden你以後想要做什麼,當Holden說「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捕手」時,我還感動的有點想哭,那種渴望脫離世界、逃離現實,只想尋求最原始的單純信念,也許那是每個人都想追尋卻又害怕失去的,因為他就只是想做個麥田捕手,這是我會想再看一次的一本小說。

「螞蟻三部曲」-《螞蟻》Les Fourmis、《螞蟻時代》Le Jour des Fourmis、《螞蟻革命》La Révolution des Fourmis是法國科幻小說家柏納.韋伯Bernard Werber的經典代表作,看完《螞蟻》覺得很好看,看完《螞蟻時代》覺得有點小驚悚,看完《螞蟻革命》覺得還是《螞蟻》好看,那一陣子不論在電影裡或是其它那裡看到螞蟻時,心裡都有一種好像螞蟻也知道人類在想什麼的奇妙感覺。

「兔子四部曲」-《兔子,快跑》、《兔子歸來》、《兔子富了》、《兔子安息》是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經典代表作,雖然我只看了「兔子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兔子,快跑》,卻完全被約翰.厄普代克那種跨越現實、超脫意境的文字深深吸引,「讓你向前進的原因竟能如此簡單,可是你要去的地方卻顯得非常擁擠。」我很喜歡這段話在生活中所蔓延出來的微妙感受,這四部曲我都會安排時間把它看完。

《中性》Middlesex是傑佛瑞.尤金尼茲Jeffrey Eugenides的第二本小說作品,描述一個以三代希臘家庭為背景的故事,可以隨著傑佛瑞.尤金尼茲巧妙的時序安排和人物的消失、出現去想像閱讀,進而連結出牽動彼此基因宿命的關聯性。而《中性》就好像是卡莉歐琵所暗戀的「朦朧的對象」般,既是悲劇又是喜劇,總是在生命的流動中混雜著些許殘酷的心酸,所有的情節就是在這樣矛盾的情緒中悄然的發生。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一段描述,「樓梯代表的是宇宙中一種目的論的看法,只是由一處連到另外一處,可是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一處是不會連到另一處的,通常都無處可去,所以我們的樓梯也一樣。」不論是實體的事物或是內在的心境描述,傑佛瑞.尤金尼茲都可以讓人感受到細膩的文字中所帶來的深刻意象。

我最愛的作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在《給米蓮娜的信:卡夫卡的愛情書簡》中看似寫給米蓮娜的信卻又像是無法解開自身的謎題般充滿恐懼,「我的世界在坍塌,我的世界在重建。妳看,就像妳所經歷過的那樣(這裡的妳,也就是我)。對於坍塌,我並沒有怨言。我的世界反正就是在坍塌。倒是關於自我重建我有怨言,關於軟弱無力我有怨言,關於被生下來這件事我有怨言,關於太陽的光,我有怨言。」

小提一下我近期非常喜歡的兩位日本作家:

在我看完《太陽之塔》、《四疊半宿舍,青春迷走》和《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之後,對於森見登美彥這位作家非常好奇,好奇到讓我想要看完他的所有作品,就像《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書中學長在心底呼喚的一樣「我的腦袋裡可是寫了許許多多有趣的內容啊!」森見登美彥就是這樣一位腦袋裡寫了許許多多有趣內容的作家,最後當然不能忘記森見登美彥曾在書中提到的「人要知恥,然後去死。」

因為看完《小生物語》讓我發現乙一很有才華這件事真是令人驚喜,那種才華讓人在閱讀中充滿樂趣,我想不管是黑暗驚悚或是溫暖幽默的乙一我都很喜歡,附上一則乙一在《小生物語》中從朋友的日記上轉載下來的文章,「我想逮住聖誕老人,便在襪子上塗了劇毒。早上一覺醒來,只見爸爸媽媽死在我的枕頭邊。」另外特別推薦《在黑暗中等待》的後序,非常乙一、非常有趣,就連接下來要看的乙一書單我也都安排好了。

最後我想以英國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在《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中提到的一段話做總結,「虛構的故事使我們觸及他人的思考,使我們身歷其境,透過他人視野觀看外在世界。我們隨時可以在目擊死亡之前,放棄這些故事,縱使心有同感,卻毫髮無傷——我們只要在故事外的世界翻頁,或合上書本,就能回到自己的人生。」我想閱讀就是如此的情緒總合所堆疊起來的真實感受。

BTW,《煙與鏡》尼爾.蓋曼短篇選Smoke and Mirrors: Short Fictions and Illusions中的《刀后》也是我很喜歡的短篇之一。

2011年必看的是魔幻寫實主義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和約翰.厄普代克的《兔子歸來》Rabbit Redux。

我是一個非常需要安靜的人,而我把我的安靜都留給了閱讀。

Thursday, December 23, 2010

《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2010)


由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和安妮特班寧Annette Bening飾演的一對同志母親,透過精子捐贈以人工授精的方式生下一對同父異母的姊弟,在兩個孩子長大後開始對自己的父親產生好奇,更無意間將父親帶進他們的家庭生活中。

電影直接的傳達出同志家庭在教養小孩上所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對於不論父親或是母親這一部分總會讓小孩感覺缺少了什麼是同志雙親所不能給予的,所以他們會渴望擁有缺少的部分,但我覺得那就好像是不同父母親的差異而已。

茱莉安摩爾和安妮特班寧的演技都非常自然動人,我喜歡他們在餐桌上吃飯時的對話,每個人既巧妙又複雜的性格都一一浮現,而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就是一個愛騎重型機車然後頹廢的很徹底的父親形象。

我喜歡電影裡彼此不刻意隱瞞任何情緒想法的坦然心態,整部電影看來並不輕鬆,卻很有正面的思考價值,形式上真的是需要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才能算是完整的家庭,還是只要有愛就是完整的家庭,也許這一切無關性向,而是一種對於家庭責任的問題。

MGMT - The Youth


當他們的兒子在車上對兩位母親說完話之後,再隨著片尾響起MGMT的歌曲「The Youth」,歌詞中唱著「togehter togehter togehter」時,我想對於任何家庭關係下的問題都有了答案。

有些人會認為同志領養小孩,會對小孩不公平,認為他們沒有選擇擁有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的權利,但其實反過來說很多父母親也沒有選擇自己小孩性向的權利,而這是不是某部分的偏見所延伸的問題。

我想到李安曾在書中說過:「只要能洞察人心,偏見自然會消失。」

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搖滾新樂團》Beck(2010)


改編自漫畫家作石貴浩的搖滾漫畫《搖滾新樂團》Beck,很久以前看過動畫,而且還沒看完,看過的也都忘了,只記得Beck。

由桐谷健太飾演的千葉讓我有點意外,我還是比較喜歡他在《漂丿男子漢》裡的角色,佐藤健飾演的小雄好像無時無刻都在睜大眼睛,水嶋斐呂和向井理我就沒什麼特別感覺。

竹中直人的出現很妙,但最莫名的角色應該是中村獅童,不是那個角色的問題,而是他為什麼會去演那個角色,還有喜歡鼓手的學妹也太可愛了吧,感覺每次她一出現大家就會議論紛紛。

我以為到最後應該可以聽到那驚為天人的歌聲,結果還是沒有,也許這巧妙的安排是要保留那美好的空白讓我們自己去想像吧,所以在看完電影後,我有非常認真的想了一下,有誰的歌聲是會讓我彷彿置身於某種意境中的好聽。

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小小的搖滾夢。

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英國合拍劇團Compliciate:《春琴》Shun-Kin

取材自作家谷崎潤一郎的經典名作《春琴抄》及《陰翳禮贊》的《春琴》,描述從九歲因眼疾失明的春琴和為她引路的僕人佐助之間一段淒美病態的愛情故事,在兩人的主從關係和師徒關係下雖然相愛,卻有難以跨越的無形隔閡。

由英國合拍劇團Complicite和日本世田谷公共劇場共同詮釋這個經典名作,透過影像、懸吊和聲音效果等劇場元素的結合,營造出優雅古典的日本氣息,以燈光轉換時空,木棒和木板變換場景,情境簡單卻一目了然,加上所有演員的完美演出,讓人深感佩服。

我發現不論是電影或是戲劇方面,我都很喜歡有不同時空故事的出現或是重複複製的場景,在《春琴》中佐助從少年到老年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從老年的佐助後拉出少年的佐助或是不同年紀的佐助在一個場景中同時出現,在表達和轉換時空的意義上很有意思。

深津繪里飾演的春琴,從親自操偶到演出,都完美的無可挑剔,尤其是聲音部分,雖然使用的語言是日文,但在情感的傳達上是沒有語言的,深津繪里將春琴的那種傲慢、任性和嘲諷的情感全都完整細膩的表現在她精準的聲調演繹中,令人讚嘆。

特別的是每個階段春琴的呈現方式,從幼小到青年的春琴人偶,到由演員內田淳子所模仿的春琴人偶,一直到最後由深津繪里演出的春琴,這樣不同層次的表現方式我非常喜歡,尤其是內田淳子模仿人偶的那一段,和深津繪里的搭配逼真到讓我有一度以為是真的人偶的錯覺。

我們會思考何謂愛的本質,對於春琴和佐助來說也許就是嗜虐的愛。

Friday, December 17, 2010

《Howl》Rob Epstein/Jeffrey Friedman(2010)


電影主要以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在1955年寫下的長詩《Howl》為主,作品內容因含有淫穢影射的性而引起注意,創辦人費林加提因發行此詩作而被以發行猥瑣書籍傳喚出庭,在檢察官與辯論律師交叉質詢證人中可以看到一首詩如何影響近代文學和其存在意義。

由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飾演艾倫‧金斯堡,適當的演技自然而然散發出一股文人氣息,尤其是以黑白影像的方式呈現他在地下酒館朗誦詩作的模樣,感受從詩人口中念出的一字一句時讓我莫名感動,就可理解為何當時現場聽眾的情緒會如此激昂。

我很喜歡這張照片,完全可以感受到James Franco拍片之餘笑得燦爛的放鬆心情,對於他總是能多元的接演各種角色讓人非常看好。

影片中不時穿插美國插畫家Eric Drooker為文字所描繪的插圖,在強烈對比的寫實畫風下讓情緒隨著詩作波動,詩被圖像賦予所產生的力量讓心靈被帶領到一個不受侷限的抽象意境,那是每個人都可以無限想像的無形空間。

真實重現法庭辯論的場景是我覺得最精彩好看的部分,從多個面向去了解一首詩在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的看法差異和對於世代的影響力。

飾演的辯方律師的喬漢姆Jon Hamm在法庭最後總結的那一段話很有感染力,表現的令人讚嘆,那種強調尊重創作者的語言和思想自由的堅定立場讓人覺得很棒,《晚安,祝你好運》的David Strathairn在影片中就顯得有點無奈。

電影提出很重要的一點是詩不能被翻譯成散文讀,這樣就會失去「詩」這個創作體的真正意義,因為任何一個創作體或是任何一種文字狀態都有它本身的獨特樣貌,即使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都會有失本意。

「城市之光」City Lights Books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城市之光」,存在著自己喜歡的藝術創作、語言思想或是任何東西。

關於「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印象是從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旅途上》On the Road開始,現在看了《Howl》之後,總覺得應該要把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的《裸體午餐》Naked Lunch找來看看,體會不同世代下的文學創作。

傑克‧凱魯亞克真的有種讓人想暢所欲言的魅力,因為在我看完《旅途上》時,真的就有像艾倫‧金斯堡那樣有種毫無保留的想對誰坦白說出自己心底秘密的誠實心情。

即使過了那麼久,那種感覺依然存在。

Monday, December 13, 2010

《愛情對白》Certified Copy - Abbas Kiarostami(2010)


影片以一位作家的新書座談會為開始,探討的是藝術創作中原始和拷貝之間的定義和差異,巧妙的延伸到男女主角對於情感真假的認知上,而這些關於愛情的看法像是彼此自身的經驗又像是每段感情關係的縮影,讓人可以感受到電影所要傳達的深長意味。

故事就發生在一天之內,而這存在時間性的一天也包括了回憶中的過去,他們的關係非常微妙又不斷產生變化,時而配合對方演戲,時而又像在演自己,而當回到現實狀態下,他們能在彼此的關係中原版的做自己,還是只能拷貝對方的另一半。

電影裡的對白很有意思,而這一切都在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的情緒表現上變得很有張力,有一幕她在化妝間裡想為對方裝扮自己,塗上鮮豔的口紅,戴上漂亮的耳環,看到她從心底散發出來的喜悅,那種替她高興又怕她把事情搞砸的心情非常複雜。

影片中Juliette Binoche的兒子性格非常直率,他在生活中所講的每句話都在男女主角的觀點裡存在著不同的意義,甚至他能一邊玩著電動一邊精明的看透母親的心思,是電影中非常有趣的部分。

導演表示電影的靈感其實就是來自於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觀點,「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如何,而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而我們看到的真實未必就是事實,觀點不同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這就是《愛情對白》Certified Copy奧妙的地方,它隨時都被賦予不一樣的感受。

就像他們走到一座雕像前講述自己的看法和遇上一對老夫妻時的談話,還有當他們回到曾經蜜月時的旅館,這一切卻又可以在男主角的一句「我不記得了」的話中完全推翻。

然而,男女主角的關係究竟為何,隨著鐘聲響起男主角轉身離去後又做了什麼選擇,在他們之間原版與拷貝的情感樣貌和某種立場差異的對立關係下,我想真假似乎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或許它沒有答案,只有看法。

Thursday, December 2, 2010

《當愛來的時候》When Love Comes - 張作驥(2010)


一個關於台灣三代家庭的故事,電影中彼此充滿掙扎和怨恨,總和在這之中卻又是最完整而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這層關係讓我們慢慢發現愛的存在,也許不是相同的故事,卻是相同的情感。

就像電影裡的阿公不管做了什麼或是說了什麼,我都覺得是支撐某種無形東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阿公買雞給飾演自閉症的叔叔高盟傑時,我好感動,然後看著雞一天一天長大,永遠都會記得那是阿公買給他的。

我喜歡張作驥在電影裡描述的家庭關係,冰冷卻帶有溫度,黑暗卻透著微光,《當愛來的時候》就是帶我們去感受家庭中那些溫度與微光和一個彼此傷害又彼此珍惜的愛。

當愛來的時候,愛其實一直都在。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殺手阿一》Ichi the Killer - 三池崇史(2001)


改編自日本漫畫家山本英夫的同名漫畫《殺手阿一》(殺し屋1)Ichi the Killer,一部三池崇史的暴力愛情電影。

開場的節奏和配樂處理的很棒,連影片結束時上的字幕也很有個性,電影裡充滿許多殘酷血腥的暴力和意想不到的畫面,尤其是某些鏡頭會讓人想要冷靜一下,可是看到最後又會讓人慢慢習慣。

電影中淺野忠信閉著嘴讓口中的煙從割開的臉頰出來時真的是非常驚奇,其中一個場景有三個不同時空故事的這一段我很喜歡,最後看到結局就好像看到暴力愛情的本質。


淺野忠信的造型非常邊緣極端,好像他不用特別做什麼就已經是屬於這樣的角色性格,他在電影裡其實沒有太多表情,但他的表演方式卻會影響你看這部電影的感覺,有幾幕我真的覺得他很有靈魂。

是導演也是演員還有其它多重身份的塚本晉也,在電影裡的戲份還蠻多的,如果喜歡他的人看到電影的其中一幕應該會充滿疑問,我倒覺得是一種很詭異的幽默。

對於塚本晉也的感覺很奇怪,我都知道他拍了那些電影,但一部完整的都還沒有看過,有一部看到三分之一覺得好像快被逼到絕境就整個放棄不看了,最近有想看他的一部電影,一部改編自江戶川亂步同名短篇小說的電影《雙生兒》Gemini(1999)。

看完三池崇史的電影接著要看塚本晉也的電影,不過我想中間要隔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行。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My Chemical Romance - 《Danger Days: The True Lives Of The Fabulous Killjoys》


My Chemical Romance - 「Sing」


My Chemical Romance的第四張全新創作專輯《Danger Days: The True Lives Of The Fabulous Killjoys》,以美式英雄漫畫為整體概念,將故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西元2019年,這樣的想法感覺像是在完成主唱Gerard Way的夢想一樣。

整張專輯從「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到「Party Poison」一首接一首聽下來都非常熱血,熱血到讓人想置身於演唱會現場,尤其是每次聽到「Sing」的前奏時,我就會莫名的感動。


My Chemical Romance - 「The Kids From Yesterday」


我很喜歡「S/C/A/R/E/C/R/O/W」中主唱Gerard Way的唱腔和「Summertime」的旋律,還有「The Kids From Yesterday」的節奏和歌裡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就會讓人想一直Replay下去。

我實在很需要這種可以燃燒靈魂的音樂來拯救,就是MCR了。

Monday, November 22, 2010

《惡人》Villain(悪人) - 李相日(2010)




改編自作家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說《惡人》,導演李相日以比較冷調的拍攝手法來呈現每個角色在不同關係下的性格面向,電影沒有像小說那樣多層的細膩描述,卻多了一股無法言喻的陰鬱憂傷,搭配上久石讓的配樂,進入一個灰色的孤寂世界。

緩緩醞釀的情緒,在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家庭之間慢慢堆積,沒有絕對的惡人,只有害怕寂寞真心想擁有幸福的人,彼此透過網路彌補疏離的人際關係,無意犯罪的人因為別人的惡意而犯罪,在所有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誰才是真正的惡人。


我覺得深津繪里很漂亮,她有一種獨特的氣質魅力,在電影裡的演技非常動人,妻夫木聰的性格壓抑空虛,和以前的角色很不一樣,就很值得一看,他明年將在侯孝賢的電影《聶隱娘》裡飾演遇海難獲救的磨鏡子少年,更是讓人期待。

飾演妻夫木聰祖母的樹木希林每次出現都有一種讓人想好好孝順她的感覺,尤其是當她拉開抽屜拿出妻夫木聰送給她的領巾時,會感覺這樣的畫面很熟悉,原來她一直將這條領巾保存的很好的這份情感非常催淚。


也許理髮店的父親說出了每個人心中都容易被忽略遺忘的東西,對於妻夫木聰和深津繪里在旅館裡的對話特別深刻,他們都想逃離一切、逃離自己,最終卻那裡都去不了的矛盾心境非常無奈。

我喜歡吉田修一筆下的人物,他們都不完美,但他們都想讓自己更好。

Thursday, November 18, 2010

《愛與痛的邊緣》Leap Year(2010)

金馬手冊上的文案寫的很吸引人,但看完電影並沒有任何感覺,只是覺得就是看完了一部電影這樣。

我想我大概是被「調度」兩個字給催眠了。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藍色恐懼》Perfect Blue - 今敏(1998)


流暢緊湊的剪接手法,將現實、夢境、人格分裂等各種元素結合於影片當中,劇本很棒,這樣的故事就算是拍成電影還是會讓人覺得好看。

對於出現在鏡中的影像到底是誰所產生的疑惑和心裡所延伸出多重面向的恐懼印象深刻,讓自己分不清究竟處在什麼角色定位的錯亂當中。


電影中飾演女演員的女主角未麻,有很多像是在演戲又像是在現實的情境切換,我很喜歡這種讓人不斷被翻轉的預先設定。


Perfect Blue,一種深藏在內心的恐懼,讓我們在現實與虛幻中交錯。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電影是我的情婦》...But Film is My Mistress(2010)


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在一次訪談中曾說:「劇場是我忠實的妻子,而電影是我昂貴的情婦。」

導演畢約克曼Björkman便以此為標題收集了許多關於柏格曼在幕前和幕後與演員工作互動的實景,在喜歡他電影的人看來都是非常難得的珍貴畫面。

熱愛電影或者是想拍電影的人應該會對他如何拍電影感到好奇,然後看到他如此拍片應該多少都會影響到自己對於電影的想法。

看完這部電影我也好奇的想看1980年的《傀儡生活》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自從2008年在台北光點「國民戲院 - 柏格曼影展」看過柏格曼的五部電影後,他就列入我喜歡的導演之一,現在想想,我還是覺得《哭泣與耳語》和《芬妮與亞歷山大》很好看。

*《莫妮卡》Sommaren med Monika(1953)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1957)
*《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
*《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1972)
*《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1982)

這是目前看過的柏格曼的五部電影,之後還會一部接著一部的看下去。

Saturday, November 13, 2010

《愛的禁行式》Vengeance Can Wait(2010)


改編自作家本谷有希子的同名小說《乱暴と待機》,故事以淺野忠信、山田孝之、小池榮子和美波之間的糾纏關係為主,是復仇計畫下非常荒誕怪異的黑色愛情喜劇。

淺野忠信的角色很奇怪,但因為是淺野忠信所以就變得一點都不奇怪,山田孝之整個就是進化成一位鬍渣大叔了。

這樣的黑色幽默似乎沒有中我笑點,我想還是宮藤官九郎式的黑色幽默比較適合我,不過影片中「遊戲人生」這個遊戲倒是很吸引人,因為怎麼感覺好像用說的就很好玩的樣子。

我喜歡電影裡的這兩句話,「我可以為你而死,但我不想因你而死。」

《安潔莉卡的奇幻旅程》The Strange Case of Angelica(2010)


高齡過百的葡萄牙導演奧利維拉的作品,影片節奏緩慢又帶有詩意,散發出一種古典的優雅氣息,似乎需要溫柔細膩的去感受這樣的寧靜。

故事從一個年輕攝影師去為一位猝死的女孩拍攝遺照的工作開始,也順勢接下死神的召喚,但發生的這一切原本並非由他來承受,他只是剛好接替別人的工作而已。

雖然某些段落讓人頗感困惑,但最終結局還是收的剛好,就帶著這樣的困惑離開也不錯。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2009)


一個關於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情人伊妲‧達爾瑟Ida Dalser及其私生子艾比諾Albino的故事。

影片主要以女主角伊妲‧達爾瑟為主,講述她如何與墨索里尼相遇,如何為了愛情付出一切,賣掉所有家當幫助墨索里尼創辦報紙,後來才發現原來墨索里尼早已結婚。

在所有的關係不被認同的狀況下,伊妲‧達爾瑟仍舊堅稱自己才是墨索里尼的妻子,艾比諾才是墨索里尼的兒子,不願屈服的個性使得她終其半生都被監禁在精神病院當中,甚至還被剝奪孩子的監護權,餘生就這樣被消磨摧毀。


我喜歡導演將電影情節和紀錄影像巧妙的穿插剪接於影片當中,還有戲劇化的舞台表演方式,更顯現出影片的真實性。

導演Marco Bellocchio的拍片動機很有意思,他是在電視上看到一部關於墨索里尼的紀錄片才知道有伊妲‧達爾瑟這個人,然後希望透過她來呈現出一個義大利的歷史故事。

《烈火焚身》Incendies(2010)




導演以一個說故事的方式巧妙地遊走於兩個平行的時空中去追尋事情的真相,讓我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在看似複雜的時代背景下卻盡量以簡單的手法呈現。

電影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延伸都是一種宿命安排下的孤寂無奈,而這一切總結在安靜無聲的結局中內心卻是衝擊波動的。

在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去看這部電影的感覺會很深刻,可以讓自己一點一點的拼湊這個故事,讓電影完整。

Radiohead - 「You And Whose Army」


我很喜歡影片一開始的畫面搭配上Radiohead的「You And Whose Army」,然後整個情緒就隨著Radiohead的音樂進入到電影裡。

電影結束後有映後座談,導演本人就是非常幽默健談,對於影片中刻意省略的數學關係倒是令人頗感好奇。

去年金馬影展有上映Denis Villeneuve的《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當時錯過沒有機會看到,現在已經變成是一部令人耿耿於懷的《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了。

Tuesday, November 9, 2010

《生命的力量》Life, Above All(2010)


改編自Allan Stratton小說《愛在蔓延中》Chanda’s Secrets的《生命的力量》Life, Above All。

隱藏在死亡和疾病背後的秘密,甚至在無知扭曲下變成最殘酷的詛咒,生命似乎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愛會為我們做出選擇。

這部電影本來不在片單中,但我意志薄弱,一有時間就都想看。

Monday, November 8, 2010

《悄悄告訴你》Be Sure To Share(2009)


一種家庭關係中彼此約定的感動,不經意的可以淡到讓人遺忘,想起時卻又多到令人深刻,這樣的情感就如同園子溫獻給父親般在每個人的心底流動,雖然緩慢卻不曾停止。

我們都要好好的說出心裡的話、好好的聽別人說話,不論是殘酷現實或者是溫柔美好的話,那種像是對別人也像是對自己說的話。

看過《奇異人生馬戲團》Strange Circus和《悄悄告訴你》Be Sure To Share實在很難想像都是園子溫的作品,一部看完讓你覺得心靈很受傷,另一部卻又完整你的心靈。

也許我比較黑色性格,我喜歡看完讓我覺得心靈很受傷的電影。

《魔怪的燃燒》Mogwai : Burning(2009)

同場連續放映兩部電影,第一部是以影像流動充滿詩意的畫面來紀錄The National的《暗夜肌膚》A Skin, A Night(2008)。


接著是《魔怪的燃燒》Mogwai : Burning,透過這部以2009年布魯克林三天演出實況剪輯的影片中去感受Mogwai的音樂魅力,整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和高反差的黑白影像。


影像部分這樣的拍攝手法對於視覺效果來說是一種考驗,因為眼前不斷出現快速移動又非常強烈的極度光亮,讓我一直到影片結束後還是無法適應,有好段幾乎都是閉著眼睛在聽音樂了。

Mogwai - 「Friend of the Night」


不過還是要小提一下,Mogwai的「Friend of the Night」我很喜歡,MV也拍的很棒。

這兩部都是文森穆Vincent Moon執導的作品,他的風格我要再想想。

《美麗的親愛的》Beautiful Darling(2009)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Candy Says」


她跨越性別真實演出自己幻想中的女明星Candy Darling,在那個曾經美麗、曾經邊緣的極端時代,寫下一個空虛寂寞的故事。

看完這部紀錄片只想記得Lou Reed為她寫的這首「Candy Says」。

Saturday, November 6, 2010

《白線條:北大荒的光芒下》The White Stripes : Under Great White Northern Lights(2009)


White Stripes – Jolene


就是非常白線條The White Stripes,強烈的紅白黑視覺上很迷人,音樂也很讚,我深刻覺得音樂就說明了一切,「Jolene」就是好聽,電影就是好看。

然後再也沒有比記錯時間電影又剛好延後放映更令人覺得萬幸的事了,嗚,差點都要感動的落淚了。

《紅菱豔》The Red Shoes(1948)


去年金馬影展就上映過的電影,這次有機會當然不能錯過。

即使是1948年的電影,看完還是會有種佩服的感覺,尤其是在電影裡表演的芭蕾舞劇《紅菱豔》,不論是美術設計、舞蹈編排、演員的表現和場景的轉換都非常精采,我很喜歡舞台和電影之間巧妙的結合所呈現出來的效果,讓人有如置身現場般投入。

電影裡許多的對白設計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影片一開始大家去劇院搶座位的橋段更是有趣,而讓女主角走紅的芭蕾舞劇《紅菱豔》似乎也牽動著女主角優美的舞蹈下殘酷的命運。

Wednesday, November 3, 2010

《告白》Confessions - 中島哲也(2010)


整部電影的節奏、配樂和冷色調的影像處理都很吸引人,即使是同個畫面反覆出現,但隨著劇情發展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在影像慢動作、快轉、倒轉中慢慢拼湊出事情的全貌。

我很喜歡第一段松隆子的告白,以平靜的口吻讓這一切在學生的喧鬧中緩緩的開始,搭配上Boris的音樂更是深刻的衝擊人心。

導演中島哲也好像讓《告白》重生一樣,因為電影比小說好看多了。

Friday, October 29, 2010

MGMT - 《Oracular Spectacular》


MGMT - 「Weekend Wars」


MGMT - 「Of Moons, Birds & Monsters」


MGMT - 「Kids」


來自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由Ben Goldwasser和Andrew VanWyngarden組成的雙人樂團MGMT(The Management)。

喜歡他們的音樂是從「Weekend Wars」開始,然後某個凌晨突然就這樣一首接著一首聽了起來,「Time to Pretend」、「Pieces Of What」和「The Handshake」我都很愛,「Of Moons, Birds & Monsters」很有驚喜,「Kids」復古的好好聽,好聽到讓人想聽現場。

今年MGMT已經發行第二張專輯《Congratulations》,但我聽的是第一張專輯《Oracular Spectacular》,這種感覺就像看電影或是看書一樣,有時候我喜歡往前尋找會感動我的所有一切。

MGMT的《Oracular Spectacular》這張專輯,會陪我走過這段忙碌的生活,讓我不至於迷失在未知的地方。

Monday, October 25, 2010

「2010金馬影展」片單

*《紅菱豔》The Red Shoes(1948)
*《白線條:北大荒的光芒下》The White Stripes : Under Great White Northern Lights(2009)
*《美麗的親愛的》Beautiful Darling(2009)
*《魔怪的燃燒》Mogwai : Burning(2009)
*《暗夜肌膚》A Skin, A Night(2008)
*《悄悄告訴你》Be Sure To Share(2009)
*《生命的力量》Life, Above All(2010)
*《烈火焚身》Incendies(2010)
*《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2009)
*《安潔莉卡的奇幻旅程》The Strange Case of Angelica(2010)
*《愛的禁行式》Vengeance Can Wait(2010)
*《電影是我的情婦》...But Film is My Mistress(2010)
*《藍色恐懼》Perfect Blue(1998)
*《愛與痛的邊緣》Leap Year(2010)

Sunday, October 17, 2010

《一個女人與五本大象》The Woman with the 5 Elephants


影片中描述關於Svetlana Geier的人生故事和她的翻譯工作之間的微妙關係,然後從回憶中去反思生命的歷程,整部紀錄片很有詩意但似乎讓人覺得有點遙遠,可是對於文學所抱持的熱情卻是令人感動的。

這次國民戲院「真實的展演」只選了這一部。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夢土耳其之約瑟夫三部曲」-《卵》、《乳》、《蜜》 - Semih Kaplanoglu




土耳其導演森米.卡潘諾古Semih Kaplanoglu的「夢土耳其之約瑟夫三部曲」-《卵》Yumurta、《乳》Süt、《蜜》Bal,逆向拍攝的三部曲,影片的開始和結束都充滿神秘,只留下聲音和無限的想像空間。

導演對於三部曲的說明很有意思,不具時序邏輯,皆發生在當下,我覺得那很像是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過程,延伸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很喜歡三部曲中的《蜜》,約瑟夫走進森林,像是走進父親的懷抱般沉睡,一切的一切就這樣深刻的觸動到心底,然後在《蜜》之中回溯到《乳》和《卵》之間若有似無的微妙關係。

終要回歸的《卵》,苦澀迷惘的《乳》,夢想追尋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