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31, 2012

2012年1月消失遺憾的電影小記

*《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 - Theo Angelopoulos(1998)
*《血世紀》Daybreakers - Michael Spierig, Peter Spierig(2010)
*《裸體舞台》Mrs. Henderson Presents - Stephen Frears(2005)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 - 陳英雄(2010)
*《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 - Martin McDonagh(2008)
*《百萬圓女孩的眼淚日記》One Million Yen Girl - 棚田雪(2008)
*《二手書之戀》Wilbur Wants to Kill Himself - Lone Scherfig(2002)
*《珍愛人生》Precious - Lee Daniels(2009)
*《武士的一分》Love and Honor - 山田洋次(2006)
*《少年手指虎》The Shonen Merikensack - 宮藤官九郎(2008)
*《特攻聯盟》Kick-Ass - Matthew Vaughn(2010)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 Charlie Kaufman(2008)
*《盲流感》Blindness - Fernando Meirelles(2008)
*《崖上的波妞》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 宮崎駿(2008)
*《騎士出任務》Knight and Day - James Mangold(2010)
*《鯊皮男與蜜桃女》Shark Skin Man and Peach Hip Girl - 石井克人(1998)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 Martin Scorsese(2009)
*《折翼天使》All or Nothing - Mike Leigh(2002)
*《死神的精準度》Accuracy of Death - 筧昌也(2008)
*《李米的猜想》The Equation of Love and Death - 曹保平(2008)
*《十三刺客:殊死血戰》Thirteen Assassins - 三池崇史(2010)
*《黃海》The Yellow Sea - 羅宏鎮(2010)
*《惡童當街》Tekkonkinkreet - Michael Arias(2006)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 - David Fincher(2010)
*《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In - Pedro Almodovar(2011)
*《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 George Clooney(2011)
*《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 Rupert Wyatt(2011)
*《請神容易送神難》The Haunted Samurai - 降旗康男(2007)

Mando Diao - 「Dalarna」


又冷又雨又適合看恐怖片卻都沒看的一月,想到夏宇詩裡的「雨讓城市傾斜」,以前聽來沒什麼感覺的歌詞怎麼會在陌生的耳語中察覺消失的遺憾,唉,應該多看點漫畫,也應該在又冷又雨的時候看恐怖片,原來聽來沒什麼感覺的歌詞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能和遺憾換個位置會更好。

Thursday, January 26, 2012

《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In - Pedro Almodovar(2011)


由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改編自法國小說家提爾希.容凱Thierry Jonquet的《狼蛛》Mygale的《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In,是一個和我想像中不太一樣的故事,是一種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神秘恐懼,侵略卻不破壞,完美卻不完全,皆來自一層又一層的謎。

這樣的劇情如果由其他導演來詮釋,也許會是一部令人心靈受傷的驚悚電影,但Almodovar卻在平靜流暢中讓一切看來像是自然而然般發生。

Tuesday, January 24, 2012

《黃海》The Yellow Sea - 羅宏鎮(2010)


由《追擊者》The Chaser原班人馬再度合作的《黃海》The Yellow Sea(又名《黃海追緝》),分為「計程車司機」、「殺人者」、「朝鮮族」和「黃海」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隨著劇情發展而接近真相,是一部節奏緊湊、氣氛緊繃的犯罪動作電影。

以狂犬病肆虐的事件作為隱喻,說明一場瘋狂的鬥爭即將展開,影片的灰暗色調也透露出邊緣生存中充滿絕望的艱難困境,劇情看來也許有點複雜,但很多結果都在沒有明說而畫面又說明一切的交錯安排下出現。


河正宇和金允錫都將角色詮釋的很徹底,尤其是河正宇手臂中槍後逃到森林裡的無助狼狽,還有金允錫拿狗骨頭就可以把人敲個半死的凶狠眼神,都讓人完全逆轉他們在《追擊者》裡的深刻印象,而生命最終還是落在一個沒有歸屬的冰冷地帶,就是黃海。

Saturday, January 21, 2012

《十三刺客:殊死血戰》Thirteen Assassins - 三池崇史(2010)


三池崇史翻拍工藤榮一1963年《十三刺客》的《十三刺客:殊死血戰》Thirteen Assassins,描述性格殘暴的明石藩主無惡不作,如果讓他接任老中,百姓將民不聊生,於是島田新左衛門收到密令後,招集了十三刺客前往暗殺明石藩主。

電影從一個武士的切腹場景開始,接著以不同的事件揭露明石藩主的殘忍暴行,更加堅定島田新左衛門完成暗殺任務的必死決心,整個劇情鋪陳很有氣氛,殊死血戰更是精采。


山田孝之飾演的島田新六郎這個角色我很喜歡,最後他想放掉手中的武士刀卻猶豫著無法放手的畫面別有意義,而成為第十三位刺客的伊勢谷友介小有驚喜,因為所有三池崇史式的幽默都在他身上發生了。

三池崇史2012年的作品是改編自同名電玩的《逆轉裁判》Gyakuten Saiban,我想看成宮寬貴在電影裡大喊「異議あり!」。

Friday, January 20, 2012

《李米的猜想》The Equation of Love and Death - 曹保平(2008)


看完電影只有一個感覺,就是周迅以深刻動人的演技完美詮釋了李米這個既堅強又脆弱的執著角色,尤其以不同口氣念著男友寫給她的信念到情緒崩潰又失落轉身離開的那一段最為精采,有時候欺騙是一種善行,不過要看放在那裡,也許適合放在愛裡。

一部充滿懸疑犯罪的愛情電影,從54封沒有寄件地址的信開始。

Wednesday, January 18, 2012

《折翼天使》All or Nothing - Mike Leigh(2002)


「生命很難預料,早上醒來就知道今天會怎樣,你就不想起床了,這就是生命,時鐘滴答、世界輪轉、潮來潮去,生了又死了,就這樣。」

英國導演麥克李Mike Leigh執導的《折翼天使》All or Nothing,一部藉由三個中下階層的家庭故事來描述親情之間彼此愛與被愛的電影。

而所謂的「All or Nothing」,就如同電影裡說的:「愛,像滴水的水龍頭,桶子不是半滿,就是半空,不在一起,就是一個人,生來是一個人,死也是一個人,一點辦法也沒有。」


印象中提摩西司伯Timothy Spall飾演的都是一些詭異古怪的誇張角色,但這次在電影裡他飾演的是一個在家庭中得不到愛的計程車司機菲爾Phil,一個總因世事難料而感嘆人生的人。

當他的朋友告訴他車子被一個女人撞了,他就對朋友說:「也許她還幫了你,要不是這樣,搞不好你轉個彎,壓死一個小男孩。」當他的兒子疑似心臟病住院時,他也對妻子說:「也許明天他會中彩卷。」

我們總是在想明天會怎麼樣,可是我們連今天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因為未來無法預測,電影雖然是透過家庭來呈現家人之間彼此的依賴關係,卻也反映出人和人之間的對待關係,它無關任何階層,只關於愛。

Monday, January 16, 2012

《鯊皮男與蜜桃女》Shark Skin Man and Peach Hip Girl - 石井克人(1998)


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望月峰太郎《蜜桃鯊魚》的《鯊皮男與蜜桃女》Shark Skin Man and Peach Hip Girl,看完讓人心情好複雜,雖然漫畫是單線發展的簡單劇情,但比起電影多線發展場景又突兀的跳來跳去來得乾脆許多,電影有種斷斷續續、不夠完整的空虛感,不過剛開始安排的郵局搶案倒是很有意思。

不知道為什麼,從《茶之味》、《搬運你的未來》一直到《鯊皮男與蜜桃女》,石井克人的電影總讓我覺得少了點什麼,這也許就是看完心情好複雜的原因之一,我想這會不會就是石井克人的獨特風格,不過《無厘頭森林之第一次接觸》倒是無厘頭的很有趣,而且要看這部電影要有異於常人的幽默才行。

淺野忠信飾演的鯊皮男在角色呈現上沒有太大的驚喜實在有點可惜,但這張海報裡的淺野忠信造型強烈的視覺效果卻是令人印象深刻。

Thursday, January 12, 2012

《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 Charlie Kaufman(2008)


由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自編自導,一部如夢境般充滿魔幻的超現實電影《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探討的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和困境,家庭、病痛、孤獨、愛情與死亡,即使人生如戲劇般排演,依舊無法克服內心自我的真實情感。

電影從收音機傳出一位小女孩哼唱一首關於死亡的歌曲開始,然後聊到為什麼很多人總是在秋天創作這件事,九月是秋天的開端也是憂鬱的月份,所有的植物都開始凋謝,或許因為如此所以一切都顯得特別美,也或許因為凋謝所以一切都能重新開始。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一位劇場導演凱登Caden,他在面對家庭、愛情和健康時,都遇到難以跨越的瓶頸,所以他決定運用獲得的麥克阿瑟獎金來創作一齣戲,把真正的自我放進作品中,於是他在曼哈頓的一座倉庫裡搭建了紐約的縮影模型,並找來一批演員來呈現他的真實人生。

Caden每天會給劇場人員一張小紙條,上面會寫著當天發生的事,收到紙條的人馬上就要進入紙條中的情境,像是「你宿醉」、「一切不再重要」或是「你一直保持緘默」之類的,而Caden卻是充滿無奈又有點諷刺的不斷從電腦螢幕、電視畫面和街邊的看板投射出自己的生活狀態。

Caden的女兒奧麗薇Olive對於Caden來說似乎沒有因為時間的流動而改變,她離開Caden時是四歲,在Caden心中她就永遠是四歲,即使Olive長大以不同的樣貌出現,Caden也能在任何情況下認出她來,唯一成長的是Olive四歲離開時留下的日記,裡面的文字未曾停止的一直寫下去,而凋謝的花朵對Olive來說,就如同死亡。


凱瑟琳基納Catherine Keener飾演Caden的前妻愛黛兒Adele,是一位微型藝術創作者,她期望女兒Olive的出生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可是並沒有,所以在心理醫生和Caden面前她坦白自己有過希望Caden死亡的念頭,不久之後她就帶著Olive離開了Caden。


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飾演劇場演員克萊兒Claire,她就像真實生活的演員一樣,總是覺得自己的戲演得不好,又渴望得到具有挑戰性的角色,只要談論到和戲劇相關的話題時,整個人就變得很不一樣,徹底反映演員對於自我要求的期望,我覺得Michelle Williamsy很漂亮,是一個越看越會讓人喜歡的演員。


莎曼珊莫頓Samantha Morton飾演的海瑟Hazel買下一間到處是火的房子,然後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的住在裡面,所以只要是出現在Hazel家中的場景就濃煙密佈的很詭異,而她選擇這棟房子就好像選擇了自己將來的死亡方式,就像房屋銷售員說的「選擇死法是一項重大決定」。


琥珀戴維絲Hope Davis飾演的心理醫師在飛機上試圖引誘Caden失敗,當心理醫師坐回座位,而Caden繼續讀著心理醫師出版的書時,裡面的文字卻轉為心理醫師當下的不滿感受,她拒絕讓Caden繼續讀她的書,並決定讓這本書在此刻結束,接下來的每一頁都是空白。


湯姆努農Tom Noonan飾演一個跟蹤了Caden二十年的人,在一次演員甄選中他終於有機會在戲內扮演Caden,而他應該愛上戲內的Hazel,他卻愛上戲外的Hazel,導致他無法接受戲外的Caden和戲外的Hazel相愛,當他在詮釋一場Caden企圖自殺卻沒有成功的戲碼時,卻因自我的情感投入而選擇真的自殺。


黛安薇絲特Dianne Wiest飾演的是劇場清潔工演員艾倫Ellen,因為扮演Caden的山米Sammy自殺,所以她主動提議要扮演Caden,於是Caden就自然而然的扮演起Ellen,不但接收了Ellen的清潔工角色,也接收了Ellen的夢境,然後開始聽從Ellen的指示完成所有動作,最後當Ellen夢境中的母親出現,Caden說:「我現在知道戲該怎麼演了...」話還沒說完就接收到「死亡」。


電影探討的是關於死亡,不論是Caden從報紙上讀到某人死亡的消息,還是飛機上坐在他身旁的老人告訴他「死亡比你想像更早來臨」,甚至是身邊重要的人一個接著一個死去,就連Caden在創作一齣戲時也對劇場演員這麼說:「每個人都會逐漸死亡,即使現在暫時存活,我們都知道我們會死去,我們都暗自相信我們不會。」

當Caden說:「我現在知道戲該怎麼演了,世界上有將近一千三百萬人,妳能想像有多少人嗎?當中沒人是臨時演員,大家在自己的故事裡都是主角,大家都應受重視。」也許這樣一段情境結束,相同的情境又會由演員立刻上演,甚至在同一個空間裡扮演起對方的角色,即使演員會忘詞、會違規進入戲劇空間,還是導演會告訴演員該怎麼走路、該怎麼起爭執,他們扮演的都是Caden生活中會出現的任何一個人。

在Charlie Kaufman鏡頭下有許多戲中戲又戲中戲的橋段,如果分清楚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一切會變得很有意思,即使戲中演員因個人情感在真實與虛幻重疊交錯下相互影響,讓戲外與戲內變得曖昧模糊,反而更加映證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道理,有些安排雖然看似荒繆,但真實人生有時就如同馮內果Vonnegut筆下的人物一樣,也很荒繆。

我很喜歡Ellen在形容Caden的人生時的某一段文字,「活在半虛構的世界,介於靜止和反靜止,時間則是集中、年代混淆。」就像電影裡出現的時間一樣,剛開始收音機上的時間從七點四十四分跳到七點四十五分,在最後的時間又從七點四十三分跳到七點四十四分,而塗鴉牆上的時間則是停留在七點四十六分,非常耐人尋味。

以藝術創作來探討死亡,當我們意識到死亡帶給我們的影響和改變時,人生所有的細節似乎變得一點都不重要,每個人經歷的過程其實都一樣,我們可以是戲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也可以什麼都不是,但在生命和人生的重要階段,我們都會回想過去的美好,會悔恨未完成的事,會期待夢境的實現,會對自己感到困惑。

Saturday, January 7, 2012

《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 - Martin McDonagh(2008)


一部非常黑色幽默的殺手電影,雖然節奏不是那麼明快,但因為有這個原則,所以有那個結果的巧妙設定,反而讓電影充滿獨特的詭異氣氛,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將有點欠揍又有點認真的任性殺手詮釋的非常生動,尤其是搶眼的八字眉,完全讓這個角色活了起來。

看完電影會讓人很想去布魯日Bruges,但電影裡的Colin Farrell不愛。

Sunday, January 1, 2012

《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 - Theo Angelopoulos(1998)


電影描述一個將不久於人世的老詩人亞歷山大Alexander發現一封去世多年的妻子安娜Anna寫給他的信,才知道Anna曾經是那麼孤獨的深愛著他,而在明天就要前往醫院的今天,他意外遇到一個從阿爾巴尼亞偷渡到希臘的小男孩,於是他穿梭在城市與邊境和對Anna的回憶之間。

當Alexander站在窗邊感嘆「最近,我與世界唯一的聯繫是對面的陌生人,他以同一首歌回應我,他是誰?是什麼樣的人?我本想去找他,又打消念頭。」我喜歡這個「與其知道,不如想像。」的未知安排,如同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的電影一樣,充滿許多模糊意象。


Alexander與小男孩的相遇,還有小男孩口中不斷哼唱的流浪悲歌,都讓Alexander無法放任小男孩不管,於是Alexander決定將小男孩送回家鄉,但到了邊境小男孩對著Alexander訴說著自己家鄉的戰爭和偷渡的經過時,鏡頭緩緩轉向的卻是一片白雪覆蓋如迷霧般沒有盡頭的殘酷畫面,只想讓人逃離。

老詩人所要完成的詩也是續一位十九世紀偉大詩人未完成的作品「解放受困之人」,老詩人告訴小男孩關於這位詩人的故事,詩人的祖籍是希臘,卻在義大利長大,當詩人再次回到希臘的家鄉想要慶祝革命時,卻發現自己語言不通,不會說母語,於是詩人走遍各地,寫下聽到的話語,買下不懂的詞彙,從此詩人所到之處窮人都會爭相賣他詞彙。

Alexander與小男孩坐在海港邊的長椅上,小男孩似乎看穿Alexander的悲傷,於是起身學起賣詞彙給詩人的人,要去幫Alexander找字,當小男孩走向說話的人群又快步走回來時,帶回了「放逐者」這個字。


最後老詩人、小男孩和詩人同時出現在公車上,詩人對Alexander念完一段詩準備下車時,Alexander要詩人告訴他明天會持續多久,詩人沒有回答,Alexander問Anna同樣的問題,Anna告訴他比永遠多一天,而此刻就是永遠,然後Alexander重覆說著從小男孩身上得到的詞彙,童年母親的呼喚又在耳邊響起。

電影呈現的雖然是一天,卻藉由Alexander的回憶彷彿經歷了一生的時間,看見老詩人、小男孩和詩人三個不同生命歷程的人在漂泊中尋找自我的歸屬,在過去和現在共存的場景中看見永遠的一天,也在鏡頭中感受到時間流動中的遼闊感,突然讓我想到影片一開始兩個小孩的對話,當一個小孩問:「什麼是時間?」另一個小孩回答:「爺爺說是一個小孩,在海邊玩沙包。」我喜歡這樣的回答。

《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獲得1998年第51屆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哲學的電影,也是我2012年的第一部電影,非常好看,音樂也非常好聽。